行业动态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裴志浩顾问介绍“新能源公交车相关标准”
时间:2018-05-16 18:31来源:新能源汽车大数据联盟 作者:姜宏祥

5月9-10日,由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主办,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承办、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协办的“新能源公交车运营安全与管理培训班”在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成功举办,下午由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的裴志浩顾问介绍了“新能源公交车的相关标准”裴志浩长期从事客车技术与客车标准化管理工作参与多项国家客车标准的编制,对客车标准有较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安全条款介绍

1GB 7258—2017(新能源客车相关要求)

1.车长大于等于6m的纯电动客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应能监测动力电池工作状态并在发现异常情形时报警,且报警后5分钟内电池箱外部不能起火爆炸。

(自2019年1月1日开始对新生产的车长大于等于6m的纯电动客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实施。)

2.安装有客舱固定灭火系统的公共汽车,其客舱固定灭火系统的性能应符合GA1264的规定。

(本标准并未规定公共汽车必须安装客舱固定灭火系统,公共汽车是否应安装客舱固定灭火系统可由各地公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在公交车招投标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

3.客车的灭火装备配置应符合GB34655的规定。

(强制性国家标准GB34655—2017 《客车灭火装备配置要求》规定了灭火装备的术语和定义、客车上配置灭火装备的基本要求、应用要求和其他要求,适用于M2和M3类客车、专用校车,但不适用于电动汽车上D类火灾隐患处(如锂离子电池)的灭火装备配置,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

4.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车辆起步且车速低于20km/h时,应能给车外人员发出适当的提示性声响。

5.当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绝缘电阻值低于12.13.6规定的数值(或车辆制造厂家规定的更高阻值)时,应通过一个明显的信号装置(例如:声或光信号)提示驾驶人。

(此要求自2019年1月1日开始对新生产车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实施)

2GB 13094—2017(客车结构安全要求)

1.车身内饰材料的阻燃性能按GB 8410—2006的方法试验,其水平燃烧速度应小于或者等于70mm/min 。

2.客车应装备能监测分隔舱的高温或烟雾的报警系统。

3.一旦发动机启动,报警系统都应处于工作状态。

4.应提供一个或多个灭火器安放空间,其中一个放置在靠近驾驶座椅的位置上。

5.乘客门数量

3JT/T 888—2014(公共汽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

1.发动机前置公共汽车的发动机舱内应装有温度报警装置,其他公共汽车的发动机舱内应装有自动灭火和温度报警装置。

2.内饰材料应具有阻燃性能。按GB 8410规定的试验方法检测,其水平燃烧速度应不大于70mm/min。

3.客舱内应配置车用型手提灭火器,其充装的灭火剂为ABC干粉型,单具手提式灭火器充装的灭火剂质量不小于4kg,灭火级别应不小于2A和55B。灭火器不少于两只,在客舱内按前、后或前、中、后分布,其中一个应靠近驾驶员座椅。

4JT/T 1026—2016(纯电动城市客车通用技术条件)

1.纯电动城市客车上的高压部件应有警示标识,高压线应有橙色预警。

2.车载储能装置的舱体内应配置具有高温预警及自动灭火功能的电池箱专用自动灭火装置。

3.地板铺垫材料应具有阻燃性,其阻燃性符合GB8624中5.1.2铺地材料B1-B,s1-t0燃烧性能要求,氧指数应不小于30%

5JT/T 1025—2016(混合动力城市客车通用技术条件)

1.客车按GB/T 18384.3的规定进行模拟涉水试验时,应能在200mm深的水坑中以20km/h的速度行驶至少500m。

2.车载储能装置的舱体内应配置具有高温预警及自动灭火功能的电池箱专用自动灭火装置。

3.地板铺垫材料应具有阻燃性,其阻燃性符合GB8624中5.1.2铺地材料B1-B,s1-t0燃烧性能要求,氧指数应不小于30%

6GB XXXXX—XXXX (征求意见稿)

1. 整车涉水要求

按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整车涉水试验,试验完成后10 min内,总绝缘电阻值应大于1 MΩ。

2. 整车浸水要求

按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整车浸水试验,试验完成后2 h内车辆应不起火、不爆炸。

3. 可充电储能系统(或安装舱体)与客舱间阻燃隔热要求

可充电储能系统(或安装舱体)与客舱之间应使用阻燃隔热材料隔离,阻燃隔热材料的燃烧特性应符合GB 8624—2012中规定的A级要求,并且在300 ℃时导热系数应小于等于0.04W/(m·K)。

4. 充电插座温度监控要求

车辆的充电插座应设置温度监控装置,该装置应能根据温度变化传送相应信号给车辆,用于实现车辆充电接口的温度监测和过温保护功能。

 

最后,裴志浩顾问与培训班成员交流正在制修订的相关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