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底,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强调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保障动力蓄电池的有效利用和环保处置。坚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遵循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办法》将自今年8月1日起施行。
《办法》第三条规定:“在生产、使用、利用、贮存及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应按照本办法要求回收处理”。在对电动汽车损坏的电池系统进行维修时,应将相关溯源管理编码信息上传至国家监管平台。以下是具体实施方式:
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系统可由多个电池包组成,每个电池包又可分为多个电池模块,而电池模块则由多个电池单体通过串并联组成。根据GB/T34014-2017《汽车动力蓄电池编码规则》的要求,电池生产企业应建立从单体到系统四个层级的电池编码树形结构,并生成BLT(电池编码清单),并在汽车生产企业在车辆销售时与车辆识别代码(VIN码)绑定上传至国家监管平台。
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系统由于过充过放、环境条件等影响可能导致其内部产生不均衡,反极等问题,最终导致电池失效。但是,产生失效的往往不是整个电池系统,而是其中的某个模块或电池包。因此,在对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系统进行维修时,常常采用更换失效的电池模块或电池包的方式。
无论是车企售后服务部门或者第三方维修商,在对汽车电池系统进行维修时,都应如实将汽车失效的旧电池包/模块的编码及其去向信息(去向企业名称、去想企业编码等)上传至国家监管平台,并将新换上汽车的电池包/模块的编码信息,与之前没有损坏的电池包/模块组成新的电池编码清单(BLT),匹配汽车的车辆识别代码(VIN码),上传至国家监管平台。国家监管平台内的电池数据库将完整记录每块电池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做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节点可控。
北京理工大学在接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委托后,迅速开展了有关动力蓄电池溯源工作的行业研讨,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平台技术体系,并在原有的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中心平台基础上,基本升级完成了国家监管平台的初步升级,形成了全新的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平台(以下简称溯源管理平台)。
溯源管理平台中的车载管理模块由北京理工大学基于原国家监管平台升级,在车辆维修环节接收车企售后服务部门和第三方维修商所上传的相关溯源管理编码,并保障溯源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与此同时,为规范数据传输流程以及安全和加密方式,完善国家平台与企业之间的数据传递渠道,北京理工大学已经牵头实施电池溯源管理编码传输制定国家标准申请工作,与GB/T 32960配合。
北京理工大学诚挚欢迎各界领导、专家共同探讨、交流,力争保证溯源管理工作的快速、平稳进行。